現在談起電動車,不少人應該會馬上說出「Tesla」!當然,Tesla在電動車領域大放異彩已為人所知,不過Nissan早在2010年便著手開發第一代電動車Leaf進軍市場,再以紮實的技術基底,於2017年推出二代車型,截至目前為止,已寫下全球超過45萬輛的銷售成績,可見其席捲全球的熱銷程度…
回到國內市場,隨著充電站比例增加,若有觀察路上車流的讀者們,會發現近幾年電動車數量變多了,代表開始慢慢被消費者接受,不過目前能買到的電動車款相當稀少,多數還是以Tesla車款為大宗,少數會有幾部BMW i3蹤影,而其實第一代Leaf曾經短暫導入,但不對外販售、僅作為公部門用途;好消息是有新選擇了,今年8月總代理裕隆日產宣布導入第二代Leaf,採單一車型設定,預售價為150萬,預計9月25日正式發表,但讀者們看到這篇報導時已出刊,實際售價仍需以業者公布為主。(註:本文截稿後裕隆日產已公布正式報價,149萬元。)
新設計語彙上身
緊緻身形入跑格
不同於第一代車型較為前衛、圓潤的造型,新Leaf採用更為剛毅俐落的線條刻劃,同時也 換上家族式設計,可從V-Motion車頭造型得見,且由於本車無內燃機不必具備散熱功能,因此傳統水箱護罩改為不通風的平面設計,內部加入冰藍色網格強調其純電身分,兩側LED頭燈組亦有LED日行燈,下方保桿採用開闊式的橫柵設計,車側則因應Two-Tone色調呈現懸浮式車頂效果,另可在前車門下方見到Zero Emission徽飾證明其身,再以車頂延伸至尾門中央的後檔作為車尾視覺主軸,兩側尾燈組造型與旗下跑車370z神似,加上下方整合藍色飾條的分流器後保桿造型,頗有一絲跑格氣息。
與前代車型同樣僅有五門掀背的新Leaf,其車身尺碼4490x1788x1540mm、軸距2700mm,比常見的Tiida 5D再稍微放大一些,因此同樣擁有緊緻的身形設定,而前段所提到由於無傳統燃油引擎,可不必考量散熱問題,因此降低風阻與空氣力學就成為首要關鍵,原廠表示工程師透過垂直切削兼具導流和隔絕噪音設計的兩側車體,造就僅有0.28cd的風阻係數,得以優化續航里程,在提升節能表現的同時還能加強車室隔音效果。
排擋方式新巧思
空間出眾高靈活度
多數新能源車款在內裝會做出不同變化,不過新Leaf仍採用較為中規中矩的風格,大部分材質使用硬質塑料鋪陳,並以軟質皮料和藍色縫線點綴,整體氛圍和傳統燃油車相似,值得一提的是本車採用與手排車相似的排擋方式,中央按鍵為P檔,往左上推進入R檔、左邊長推為N檔、往左下切為D與B檔,算是較為有趣的部份。駕駛儀表採半數位式的7吋螢幕搭配傳統指針,可惜為英文介面,配置的平底三輻式方向盤加強運動化感受,中央8吋多媒體觸控螢幕整合藍牙、Apple CarPlay、Android Auto與360度環景顯影,並標配Keyless+引擎啟閉、單區恆溫空調,便利與舒適配備一般般,但安全配備包含IEB防追撞緊急煞車、ICC智慧型定速控制、LDP車道偏離預防、BSW盲點警示、RCTA後方車側警示等算是齊備。
新Leaf全車採用不織布材質的座椅,包覆性與舒適度還算不錯,但著坐點偏高且稍微偏軟了一些,而整體空間則維持與Tiida相仿的大空間優勢,頭部與膝部空間都算充裕,可惜未配置後座出風口,後座乘員在試駕當日烈日當空的夏季氣候,會顯得有點悶熱。至於後行李廂有435公升容積,寬度與深度表現相當出色,也可透過6/4分離傾倒椅背獲得更高乘載量,有著掀背車靈活的實用機能性。
輕快電門易上手
紮實動態隔音足
前代Leaf僅有約170公里的續航里程,其實不太符合多數人的用車需求,而新Leaf則是改善這個為人詬病的情況,根據各地市場不同的測試方式,幾乎都有250公里以上的續航力,其中歐洲NEDC的測試規範,更是達到311公里,動力部分也換上更高容量的40kWh鋰電池模組,最大輸出為147匹/32.6公斤米。
開著Leaf是一件有趣的事,不用狂踩油門踏板等轉速慢慢爬升,一起步就有全數扭力隨侍在側,直接深加腳下力道更可感受到瞬間貼背感,幾乎可視爬坡於無物、不用聽到惱人的拉轉聲浪等等…這些都是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的不同,當然,有的人喜歡傳統燃油車的拉轉樂趣,引擎的威吼也實在令人熱血沸騰,不過既然會選擇電動車,相信都已有心理準備了,而本車動態表現其實也不亞於燃油運動化車款,由於電池模組安置於車身底部,間接使本車擁有低重心的優勢,在高速路段沉穩受控,換到山路上,雖不到精準刁鑽,但懸載配置軟硬得宜加上不錯的隔音效果,仍有出色的行路質感,若要小熱血一番也可行。
新Leaf具備e-Padal電子油門技術,將功能開啟後,可僅透過油門踏板(電門好像比較合適)收放進行加速或減速功能,簡單來說,踩就會前進、放掉就會減緩馬達力道進行減速,有點類似引擎煞車的概念,不會用到煞車來令片以減少磨耗,同時後煞車燈也會隨之亮起提醒後車,就算是上坡路段也能煞到停止,雖然一開始有點不習慣,不過在上路約十分鐘後發現此功能相當好用,尤其是走走停停的市區路段,但其減速力道與直接踩煞車還是有些差異,得需適應一下才不會造成問題。
本車充電座分為交流與直流兩種形式,與前代車型一樣配置在車頭處,筆直駛入充電站即可進行充電流程。交流座適用於一般公有充電站,從沒電充到滿約需8個小時,直流座則是Nissan專屬規格,也就是快充座,約需40分鐘即可充至80%的電力,根據業者表示,目前已積極規劃國內的直流快速充電站,對於有里程焦慮的車主來說是一大好處。
結論
回到開頭所提,目前公有充電站比例雖已提升,不過充電速度相當緩慢,與油車加滿就可走的情況大相逕庭,想在自家安裝充電座當然也可行,但可能需與管理方溝通協調,再加上現階段不算親民的售價,若真要輕鬆擁有一台電動車,或許得有賴各方積極努力下才有成效。